5月22日,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第24期“敬修讲坛”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办。著名作家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曹文轩以“小说的动力学”为题做报告。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李敏教授作开场致辞,她对曹文轩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初教院党委书记刘海涛、副院长王强、梁娟以及师生200余人参加了讲座。初教院教授王蕾担任主持。
曹文轩教授从“摇摆”和“陡转”两个维度系统解读小说创作的动力学原理。他提出,在小说创作理论体系中,小说的动力学占据着核心地位,它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力量。“摇摆”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,量变到质变,否定之否定的过程。具体而言,好的小说有充满冲突的人物对话、饱含旋律的故事情节、扁平与圆形的人物形象、丰富多样的故事主题,且它们都在直抵人性低处中“摇摆”。相较于“摇摆”的可感知性,“陡转”则是叙事方向的陡然转折,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。“陡转”的创作思路,比传统叙事概念中的“跌宕起伏”“峰回路转”“一波三折”更具备表现张力。
在与听众的互动中,初教院学生结合实际阅读经验,围绕《青铜葵花》中青铜面对命运的抉择,分享自己对小说创作“摇摆定律”的深入思考。曹文轩教授结合自身创作经历,阐释“摇摆”在实践中的具体映射,并提出“摇摆和陡转都是我们的存在状态”。同时,针对现场研究生所提出的“文学创作预期与实际情况偏离”的问题,曹文轩教授具体谈到,在创作文学作品时,他更加关注创作独特的、独一无二的故事。他认为虽然文学创作要把语言考究放在很高的位置,但故事本身更为重要,故事是存在状态的隐喻,是不可动摇和不可更改的关键存在。
初教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张平仁教授总结指出曹文轩创作的众多小说、绘本和学术性著作,为文学阅读提供了典范,对于儿童阅读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学界对小说动力学的理论认知,更推动了儿童文学与阅读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,为构建兼具学术深度与教育温度的儿童文学生态提供了路径范式。